2025年10月28日,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区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及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锚定“科创赋能、产业提质”目标,以政策为基、以企业为核、以人才为要、以服务为翼,积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
会议指出,区人民政府在加快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高端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研发平台能级不高、产业结构总体不优等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扛牢政府责任,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区人民政府要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论述的学习领悟,深刻领会省委提出的创新之问,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对颍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提高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识和能力,发挥好企业创新服务直接对接者、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谋划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要提供优质政策供给,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信息、平台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培育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强化人才引育,优化创新人才结构
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省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到颍东创新创业。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积极探索“候鸟型”“飞行博士”等柔性引才机制,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托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和适用型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所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更优厚待遇和优质服务,打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实际贡献和市场价值,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提升创新能力,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围绕主导产业,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研发机构深化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在企业内部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四、加快平台建设,促进产创融合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等落户颍东,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区域创新平台层次。支持昊源化工、杭摩科技、健诺、金牧、瓦大等龙头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争创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化工新材料研发中心等载体建设,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全链条服务。推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赋予创新平台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促进创新资源企业研发平台与企业共享,激发创新平台研发活力。
五、聚焦集群强链,加强产业主体培育
聚焦规上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服务业等重点企业,开展科技企业摸排,构建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全力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高效创新的科技企业群。积极培育产业链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加强企业梯度培育,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动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下游环节的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贴牌生产型中小企业发展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促进中小型企业加速成长。
请区人民政府对以上审议意见认真研究处理,并将处理情况由办事机构送交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征求意见后,于2026年1月12日前向区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